2020
十一月

03

1160

【Talk青春】|如何帮助青少年对自我进行探索?

1231231
亲爱的弟兄姊妹,大家好。
前几天在一档节目中看到歌手朴树又出来唱歌了,我就想到这位二十年前红极一时歌手,他的自我探索之路,也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启迪。
朴树在初二的时候迷上了音乐,就对父母说:“音乐比我的生命还重要。”
高一的时候,他组了一支乐队,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不考大学。朴树的父母都是北大的教授,当然接受不了;高三时,朴树担心父母,对自己的行为有些后悔,还是决参加高考。他拼命努力了几个月,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英语系。
但是,拿到录取通知书后,他又对父母说:“这是我为你们考的,我不会去上学。”只是最后,他终究还是无法面对父母的失望,强迫自己入了学。
上了一年大学后,痛苦的朴树终于还是退学了。朴树的父母依然不死心,找人给他保留了一年学籍。但是朴树再也没有回头,直到今天,他一直在做他热爱的音乐。
从他身上,我们看到,一个青少年要找到他是谁,并要坚持他是谁,需要多大的勇气。
说到青春期这个阶段的任务,就是解决同一性问题。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,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思考和选择,具体有:个体在不同情境下是不是同一个我?我的这个个体的特点是什么?我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?我将来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?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来发展?我要怎样去适合社会?我如何界定自己对于异性的身份?青春期要解决认同和角色混乱这样一对矛盾冲突。如果解决不好,之后都会处于混乱的状态,不知道怎么去规划自己的生活。
个体认同的发展有四种不同的状态,从两个维度上来划分:我是不是意识到了我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,我有没有去探索?有没有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出一些我要怎么样去做的承诺?如果我意识到有这个问题,我又做了承诺,选择了目标和方向并积极投入,就叫认同达成。比如,我想学心理学,也在朝这个方向努力,准备报考某某大学心理系。如果说自己没探索,没意识到有啥问题,但是我也承诺,这是认同闭合。比如,我根本没想过上大学,都是妈妈帮我选择、填志愿的。如果说我意识到这个问题,也在探索之中,但是我现在没做承诺,这叫延缓。比如,先学一个我没有想好的专业,将来再说。如果说我既无探索,也不做任何的承诺,没有未来的规划和人生目标,就叫混乱。
青春期的孩子的自我探索非常重要,因为要完成同一性的发展目标。在儿童阶段,父母的话会极大影响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。爸爸妈妈说什么好,他就认为好。到了青春期,他开始去思考他们的话真的是对的吗?外面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?他想要出去看一看。这个时候就是青少年的自我开始展现出来了。
进入青春期的孩子,自我认同不会发展得特别好,而是处在跌跌撞撞、摸索的过程中。他有可能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和大人不同的意见。当探索失败了,他会出现大量的挫败的情绪,并且有时候会伴随着某些出格的外在行为。这时如果大人能够理解,这是他自我探索的一个部分,而不是要去压制他,或者说在孩子那儿还要保持一个权威,那么这个孩子就可以进行正常的自我探索。如果这个探索的任务可以完成,孩子会培养出一些积极品质,反之,则会出现消极品质。比如说探索得好,他对自我的肯定会比较多,也会有否定,但是这些否定会是一些合理的否定,会被客观地看待。在角色上,他是相对比较稳定的,知道什么事情能干,什么事情不能干,不会莽撞无知或无自知之明。否则,他容易角色固着,就是只固着于某一角色,反对其他角色的尝试,缺少灵活性。探索得好,他对自己的性别是认同的。否则,在性别的认同上也是非常混乱的,比如,男孩儿可能会想去做女孩。在同一性整合得好的情况下,对于领导和权威,他会有一个正常的反应,也就是说,权威说的话,大多数情况下会听,但不会去盲从或盲目地反抗。他知道规则是什么,会依规则行事。在意识形态上,他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。否则,会有价值观混乱的痛苦。总的来说,如果允许孩子去做一些自我探索,去改变想法和尝试新方向,他会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,能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,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,实现自己的价值,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。
同一性闭合状态的青少年,他们没有对有关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过自己的思考,他们自我投入的目标、价值、信仰反应了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希望,所以又被称为“权威接纳状态”。他们具有以下的特点: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可,十分尊重权威;他们的自我评价还建立在他人所承认的基础上;与其他青少年相比,他们更容易附和他人而缺少自主;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感兴趣,很少会自己思考,想法比较刻板和肤浅;在同性和异性中都缺少亲密的关系;他们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。这样的孩子看起来是那种特别听话、乖巧、温顺的,学校给他安排的作业,父母给他报的补习班,他都循规蹈矩地完成。这在当下不会有问题。由于他没有独立地进行过自我探索,到了大学以后,当不再有外界压力的时候,他就表现出学习无动力,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。书读完之后,也不知道要干什么,并且也没有动力去寻找、发展兴趣,因为他觉得在学习之外没有什么事情要做了。他可能会长时间地待在学校读书,但他对于自己的人生发展,是没有目标和方向的。
同一性混乱的青少年,他经历了一段较长的时期仍然没有形成强烈、清晰的同一感,无法发现自我,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、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,无法承担他的义务,难以担负自己的社会责任。他们对自我的评价较低,虽然对父母的生活方式不满,但没有能力按自己的方式有序地生活,他们有可能参加不被社会所认同的团伙,接受被社会否定、排斥的生活方式、价值观。 
阻碍青少年自我探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条:
·学校因素: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以“应试”为中心,再加上课业负担沉重,课余还有各种各样的补习,孩子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,个性发展的空间非常小。即便不少学校有社团,孩子们往往疲于学业,有心无力。
·家庭因素:1)父母的教养方式:过于溺爱的父母事事都替子女做出安排,而过于严厉的父母可能会使孩子屈从自己的意愿,这两种情况都不给孩子进行自我探索的机会,都不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,有可能使他们长期处于闭合状态或混乱状态。
2)父母的期望:如果父母期望过高,或者父母的期望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要求或他自己的发展愿望,比如强迫孩子报自己不感兴趣的“兴趣班”,这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痛苦,使孩子感觉“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”;“未来不是我想要的,不值得期待。”有些孩子为了寻找自己适当的地位,会使用一些过激或逃避的方式来对抗父母。本来应该为了自我探索而做的努力,现在用来对付父母了。
那么,怎么样可以帮助青少年去发展他的自我探索呢?十多年前,还没有现在那么多补习班,除了上学就是休息,孩子们有时间发展出他们的业余爱好,比如有些人课后爱看小说,慢慢发展出他对写作的兴趣,开始自己从事创作。还有些人,热爱唱歌、跳舞,参加青少年宫的文艺活动,以后有可能走上艺术的道路。只要父母和老师给予他支持,这就很有可能变成他以后的职业方向,或是他人生中很重要的一个爱好。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除了学习、辅导班之外,就没有时间去做其它的事情。希望学校可以有更包容的氛围,解放学生的部分时间,让他们在这些时间当中去做一些自由的摸索;给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,鼓励孩子们自己成立一些社团,像文学社、音乐社、手工社,等等; 不要让这些社团形同虚设,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孩子组织在一起,推动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发展能力、扩大社交、探索自我。
在家庭中,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宽松的气氛,会有利于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,对有关自我的问题进行思索,自主地选择发展道路。大人不要以成人的思想和标准去逼迫他们,给他们选择的可能性,哪怕是受限制的选择;允许他们有一些自由的时间,一个可以发展的空间; 允许他们有可以做一些不同尝试的可能性,如同艾里克森说的:“如果有钱,去欧洲旅行;如果没钱,就在国内转转...休息一下,闻一闻玫瑰花香,以此达到自我了解。”

评论

请你先登录再进行评论。